将储粮科技创新融入血液
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
2023年12月27日 【字号:

在大家眼里,中储粮成都储藏院的付鹏程是“50岁的年龄、40岁的身体、30岁的干劲”,凭借一腔热血在储粮技术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年,用他的话来说,储粮科技创新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。

一身荣誉一颗赤子之心

“我是山区的孩子,小时候饿过肚子,为了将爱粮节粮的精神传承下去,我把儿子的小名唤作苞谷子。”

出生于四川巴中农村的付鹏程,对土地和粮食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。据他回忆:自己小时候每天只吃两顿饭,那时候有农忙假,他会跑去田里把没收干净、掉在地里的麦穗、稻穗,甚至是挖烂了的红苕全部捡回家。70年代末,当地每户农民家一年只能收获一千多斤稻谷、几百斤小麦,还要交公粮,他深知农民的艰辛。参加工作后,面对几百万吨粮食,他常常告诫自己,如果保管不好就对不起种粮农民的汗水,问心有愧!

这样的想法给付鹏程带来了巨大压力,而他也持续将这些压力转换为科研路上前进的动力。抱着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一定有我”的信念,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5项,负责和参与起草中储粮集团公司企标15项、粮油学会团标4项,获得专利26项、软件著作权6项,发表论文43篇,参与编写著作13部。多年来的兢兢业业,也让他收获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职工、全国粮食行业领军人才、中储粮“两个确保”忠诚奉献奖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。面对一身荣誉,他总是说:“我是农民的孩子,我永远都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!”

一项项难题一条条奋进之路

“宁流千滴汗,不坏一粒粮”是付鹏程工作三十年的真实写照。怀着满腔热爱与坚持,付鹏程带领团队攻克了氮气气调、粮情自动分析、空调控温等储粮技术难题。

“科技创新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,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找准技术路线,对于科研人员来说,很多时候只能成功,不许失败!”年过半百的付鹏程说到储粮科技研究,双眼依旧炯炯有神,言语间满是激情澎湃。

多年科技储粮创新实践,付鹏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氮气气调工艺,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粮堆里的氧气置换出来,变成均匀的高浓度氮气。要实现从实验室到大型粮仓的应用,付鹏程和他的团队面临三大瓶颈:一是如何用最少的氮气在最短时间内高效置换出粮堆中的氧气;二是如何实现粮堆内所有位置的氮气浓度基本一致;三是如何在平房仓和浅圆仓中同步应用该项技术。

为了解决这些难题,付鹏程带领团队反复进行实仓试验,置换法、稀释法、强排法等各项工艺及上充下排、下充上排、环流降氧、集中强排、分散强排等多种模式都被他们试了个遍。付鹏程回忆,2012年7月他们在绵阳直属库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试验,温度高、雷雨多,蚊子很厉害,他们都是白加黑连轴转,每次充气都要熬上1-2个通宵;8月他带领团队在安陆直属库,从仓房气密处理到充气结束,耗时整整1周,充气期间为了测数据,总是从天黑守到天亮;9月他们在青岛直属库做最后验证,有了之前的经验,试验顺利了很多,平房仓氮气气调充气工艺终于写入了标准。

付鹏程说,气调储粮项目是系统工程,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考虑不周都会影响技术应用的成效甚至是成败,如果因为研究人员的不严谨,把一个好技术做失败了,那是非常令人痛心的!

类似的经历在智能化粮库试点、低温储粮技术研究等多项储粮技术研发中,不知重演了多少次。根据付鹏程个人工作日记记载,十多年来,他平均每天上班时长达到十个小时,周末及节假日加班的次数每年都有七八十次,为了去全国各地实地试验,他每年都有一两百天在出差,只有家人生病住院才请过年休假,唯一一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是在高考前。虽然科研工作很辛苦,但付鹏程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,他们研发的不少成果都达到国内首创、国际先进,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,真正为储粮科技化、智能化做出了贡献。

一碗好饭一生为之坚守

“我们做了三碗米饭,准备先请你尝一尝。”直播当天,付鹏程细心地准备了三碗米饭邀请体验官品尝。

这三份米饭不管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非常软糯香甜,体验官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。付鹏程现场揭秘:三份米饭分别是用今年新收获的稻谷,以及在粮库里储存了1年和2年的稻谷做出来的,之所以体验官尝不出不同,是因为这些粮食在收购、储藏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品质管控,这背后是无数粮食仓储一线员工及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。

20世纪80年代以前,由于技术和设备落后,仓房条件很差,粮食从进仓到出仓数量损耗一般会达到3%左右,质量下降也比较快。为实现中央储备粮的保质减损,多年来付鹏程在“温、湿、气”协同调控研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,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粮情测控、就仓干燥、空调控温、氮气气调、偏高水分储藏、内环流控温等多项储粮技术研发,在节粮减损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。随着这些技术的规模化推广,现在中央储备粮的平均损耗已降至1%以内。他坚信,随着下一步南方地区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,粮食特别是稻谷的保质减损一定还能取得更大的成效。

粮食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,更是社会的资源和财富,是全体人民生活的保障。付鹏程说,用科技手段保质减损,就能有效增加“无形良田”。作为一名粮食人,自己的责任就是保护好每一粒粮食,用科技支撑“大国粮仓”,用一生坚守爱粮护粮之路。 

(作者:罗辑)

来源: